了解无症状感染者,先让我们了解一下病毒感染人之后的过程。
上图提示,一个人如果感染了新型冠状病毒(COVID-19),经过14天的潜伏期,可能会有两个结局,发病和不发病。但不管是否发病,都可能在潜伏期后期查到核酸,也可在疾病恢复期查到核酸。但核酸阳性,不一定意味着有传染性。
通常,发病后7-10天病毒含量增加,传染性最强,症状也逐渐加重,而且有咳嗽等症状者容易排出病毒,传染性较强。而无症状者不太容易排出病毒,传染性较弱。
随着保护性抗体产生,病毒逐渐被清除,便没有传染性。特异性抗体产生,是病毒感染的标志,和是否有传染性无关。IgM在发病后3-5天可检出,持续阳性1个月左右,之后下降,而IgG比IgM稍晚数天检出,发病后数周达到高峰,可持续数月甚至数年(COVID-19持续多久需要观察)。单纯IgM阳性,提示处在感染早期;单纯IgG阳性,提示处在恢复期或既往感染。
正是由于防控措施关口前移,通过积极的流行病学调查,加上核酸检测试剂灵敏度的提高,一部分感染者在潜伏期中后期就被检出核酸。值得注意的是,潜伏期核酸阳性的,是不是真正的无症状感染者,需要看是否发病(有发热、咳嗽等症状或胸部影像学检查有典型的新冠肺炎表现)。如果一直无临床症状、且无肺炎表现的,方是真正的无症状感染者。
我国是现在才开始重视对无症状感染者的管理的吗?
随着对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认识深入,2020年1月28日国家卫生健康委新型冠状病毒肺炎防控方案(第三版)就提到“无症状感染者”,要求“及时发现和报告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病例(疑似病例和确诊病例)和感染者(轻症病例和无症状感染者),并提出对无症状感染者及其密切接触者采取和疑似病例、确诊病例、轻症病例一样的报告、管理措施。
国家卫生健康委发布的试行第一版至第七版《诊疗方案》,针对的是有症状的感染者,根据症状轻重分为“轻型、普通型、重型和危重症”四个临床类型。2020年2月5日,国家卫健委发布《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诊疗方案(试行第五版)》,将传染源改为“目前所见传染源主要是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患者”。首次提出“无症状感染者也可能成为传染源”。因无症状感染没有症状,也没有肺炎表现,只是核酸或抗体阳性,不能算“患者”,不属于临床病例,不需要治疗,故在诊疗方案中没有列出。但无症状感染者一方面存在发展成有症状感染者的可能,另一方面,存在一定传染性的可能,不能不给予管理,故在《防控方案》中专门定义、报告和管理。
2月7日发布的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防控方案(第四版)规定,各级各类医疗卫生机构发现无症状感染者,应当对其采取集中隔离14天,或隔离 7 天后核酸检测阴性可解除隔离。要求在2小时内进行网络直报。县、区级疾控机构在接到无症状感染者报告后,24小时内要完成个案的调查,及时进行密切接触者登记,并采取隔离措施。
2月21日新型冠状病毒肺炎防控方案(第五版),对无症状感染者定义为“无临床症状,呼吸道等标本新型冠状病毒病原学检测阳性者。”主要通过聚集性疫情调查和传染源追踪调查等途径发现。并要求“无症状感染者应当集中隔离14 天,原则上连续两次标本核酸检测阴性(采样时间至少间隔 1 天)后可解除隔离。”
2020年3月7日新型冠状病毒肺炎防控方案(第六版),除“呼吸道等标本新型冠状病毒病原学(备注:常指核酸)检测阳性”外,“血清特异性IgM抗体检测阳性者”也为无症状感染者。
无症状感染者如何被发现?
无症状感染者由于没有临床症状,几乎不会因主动就诊而被发现,目前主要通过密切接触者筛查、聚集性疫情调查和传染源追踪调查等途径发现。
从传染病的规律看,传染病流行通常有两个“冰山”现象,即第一个冰山现象是感染后发病的是少数人,这也是为何要开展传染病报告、流行病学调查、密切接触者追踪的主要原因所在。第二个冰山现象是感染后发病人群中重症的比例占少数。
无症状感染者如何报告和管理的?
第六版《防控方案》要求,各级各类医疗卫生机构发现疑似病例、确诊病例、无症状感染者时,应当于2小时内进行网络直报。无症状感染者应集中隔离14天,原则上两次连续标本核酸检测阴性者(采样时间至少间隔24小时)可解除隔离。
疾控机构在接到报告后应当立即调查核实,于2小时内通过网络直报系统完成报告信息的三级确认审核。不具备网络直报条件的医疗机构,应当立即向当地县(区)级疾控机构报告,并于2小时内将填写完成的传染病报告卡寄出;县(区)级疾控机构在接到报告后,应当立即进行网络直报,并做好后续信息的订正,同时,应当于24小时内完成无症状感染者的流行病学调查。无症状感染者的密切接触者需要进行14天的医学观察。
无症状感染者如出现临床表现,应及时订正为确诊病例。
无症状感染者的发病日期为阳性标本采集时间,诊断日期为阳性检出时间。无症状感染者如果订正为确诊病例,其发病日期订正为临床症状出现的时间。
无症状感染者的比例有多少?有多少发展成患者?传染性如何?
无症状感染者的发生率未知,不同地区、不同聚集方式、不同人群的病例报告有很大差别。此次新冠病毒疫情,无症状感染者(包括隐性感染者)的比例需要开展社区监测,血清流行病学调查来确定,不能单纯依靠模型预测。
最早关于无症状者具有传染性的报道来自德国。1名无症状感染者将病毒传播给了德国3名患者[6]。实际上,这位无症状感染者随后发病,应该属于潜伏期末具有传染性的一类情况。
广东报道的一起从武汉回到深圳的家庭聚集病例中,描述了1例“无症状感染”的 10岁男孩,但CT扫描显示有轻度浸润[7]。
对中国内地报告所有病例的流行病学特征进行描述和分析结果显示,截至2020年2月11日,中国内地共报告72 314例病例,其中无症状感染者889例(1.2%)[8]。
儿童感染后相对于成人症状偏轻,无症状感染率更高。周昀等[9]报道,在9 例感染新冠病毒的确诊患儿中,5 例(55.6%)无症状。马耀玲等[10]对武汉儿童医院115例儿童新冠病毒感染者进行的回顾性分析发现,患儿多有密切接触史,危重型病例少见,无症状感染者比例较高,达到了53%。
在对钻石公主号游轮上发生的COVID-19暴发中[9],几乎所有乘客和工作人员共3 711人都接受了病毒筛查,截至2月21日,检测阳性的有634例,其中328例没有症状,估计的无症状感染率为17.9% (95% CrI: 15.5%–20.2%)。
要注意的是,钻石公主号是个特例。
值得注意的是,即使是报告的“无症状感染者”,可能存在因为症状轻微或不能正常主诉(如失语的老年人、儿童等)或因基础疾病如心血管疾病、慢性肺部疾病等症状的干扰导致信息采集偏离,同时也有客观证据显示部分“无症状感染者”其实有胸部X线检查异常表现。
南京对24例“无症状感染者”进行随访观察研究发现,有5例(20.8%)出现症状(发热、咳嗽、乏力等),12例 (50.0%) 肺部CT出现典型的磨玻璃样改变,余7例(29.2%) 无症状、CT也一直正常。这7例年龄更小(中位数14岁)。所有24例没有重症和死亡[27]。
深圳对55例“无症状感染者”临床结局的追踪研究中,55例都表现出不同程度的临床症状,其中轻型14例,普通型39例,重型2例。而且16例(29.1%)在没有临床症状时CT检查提示就有肺炎[28]。
无症状感染者的传染性也需要进一步研究来确认。理论上讲,无症状感染者因为没有症状,通过咳嗽,打喷嚏等方式传给别人的可能性较低,传染性应该低于有症状的患者。但是,由于体内存在病毒,通过近距离密切接触,如果没有采取有效防护措施,存在传播可能。
陈奕等[29]对宁波市新型冠状病毒肺炎密切接触者感染流行病学特征分析显示,确诊病例的密切接触者感染率为6.30%,无症状感染者的密切接触者感染率为4.11%,二者无统计学差异。家人、亲戚、朋友的续发率较高,是感染的高危人群。不同接触方式中,与病例共同居住、共同生活感染率最高。
面对无症状感染者,我们该如何对待?
当前的防控策略,对密接者的早期核酸检测能够发现处在潜伏期中后期的感染者,从积极意义上讲,可以争取时间尽早控制传染源,避免疫情扩散。
有人为自己周围可能存在无症状感染者而担心被感染,也有人担心自己可能是无症状感染者有传给他人的风险。虽然无症状感染者因为没有症状不去就诊,不容易被发现,有一定传染性,但只有在没有防护的情况下,和核酸阳性的无症状感染者近距离密切接触才有可能被感染。平时保持安全社交距离(如1-2米)便可预防。
对公众来说,如果核酸阳性、无任何症状,不需要过度关注,也不需要特殊治疗,配合疾控人员做好隔离和观察;如果是单纯抗体阳性,说明已经产生了免疫力,不用担心传染性,也不用担心会发病。
对公众而言,如果没有症状,没有新冠病毒感染者的密切接触史,除非参与调查,没必要去检测。
参考文献(略)
原创 蒋荣猛 北京也云感染论坛 4天前